English

及时开展“黄河断流问题研究”

1998-01-03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1997年秋在中国科协主办的“青年科学家论坛”第二十七次活动中,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澳门的28位青年专家进行了“环境—水利—地理—泥沙交叉科学前沿问题”讨论,分析了泥沙科学的发展趋势,探讨了地理学定量研究的方法,指出了区域水体—泥沙运动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是江河开发、治理中的交叉科学问题。在此基础上,郑重提出了开展《黄河断流对流域系统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的建议。

一、研究意义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对海内外炎黄子孙都具有凝聚力,因而一直为海内外华人引以为自豪,也为海内外华人共同关注。黄河具有巨大的开发价值,在广阔的75万平方公里流域范围,一泻5400多公里,惠泽沿河九省,携沙铺造25万平方公里的冲积平原,形成河口三角洲。作为水资源高度开发的河流,黄河天然年径流量的580亿立方米河水已被开采逾50%。在黄河这条大动脉为主干组成的流域脉络中,贵如血液的水流不仅被随意吮吸着,而且也正在被浪费着,最终的结局是使黄河干涸。

黄河可能带来较大的灾害,中游地区每年侵蚀泥沙16亿吨;进入干流后约有4亿吨淤在河道,致使河床以每年10厘米的速度抬高;8亿吨淤积在河口三角洲,平均每年造陆30平方公里;余4亿吨泥沙入海。下游河道决口泛滥频繁。千余年来,有无数治河处方开出,欲驯服“害河”,但至今仍无万全之策。

黄河断流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黄河断流不仅将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而且还必然会对庞大的流域系统中的生态环境带来无法补偿的负面影响,会使欠发达的黄河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与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冲突愈加剧烈,会使社会发展与资源需要的矛盾愈加突出,会使沿河上、中、下游地区发展之间的冲突愈加剧烈。

近50年来,正当人们庆幸于未出现一次大决口时,黄河却从历史上“三年两决口”演变为“小水致大灾”和“四年三断流”。近20年来,正当人们陶醉于经济高速增长的巨大成就时,“小水大灾”与“断流”的频度却骤然加大。是巧合,还是规律;是人为造成,还是自然所使;是不治之症,还是急症突发;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这些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黄河还是一条年轻的河流,黄河断流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由海内外华人学者共同筹资、共同参与,由相关学科的学者进行跨学科综合研究,可以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一条有效的新途径。

面对黄河断流这一严重问题,我们需要冷静地从深层次、多角度,从长远的观点进行深入调查、科学思考和系统研究。这不仅涉及黄河断流的成因、断流的影响,而且还涉及缓解断流的对策。基于以上原因,开展黄河断流对流域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意义。

二、研究目的

利用中国各区域的综合优势,利用多学科交叉的优势,针对不同学科及海内外学者共同关注的问题,开展黄河断流造成的短期和长期影响研究,并寻找减缓黄河断流及其影响的对策,是本项研究的主要目的。具体目标包括:⑴深入系统地了解断流基本情况;⑵揭示断流变化特点及其原因;⑶鉴别断流引发的短、中、长期的生态环境影响;⑷提出黄河断流的缓解对策。

三、行动建议

黄河断流的恶果是严重的,黄河断流的问题是复杂的,黄河断流的影响是深远的,黄河断流的缓解是艰巨的。

黄河断流不是一日内引发的,因而缓解黄河断流也不是一日能做到的。黄河断流现象已引起人们的重视。管理部门和工程部门都已开始思考对策。鉴于黄河断流因素甚多,所以亟需海内外科学工作者共同研究,发挥多学科交叉的优势开展综合研究,从深层次进行研究,从历史、现代和未来结合的角度研究,从流域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进行研究。具体行动计划和建议如下:

1.组成海内外青年学者交叉学科研究组,设立联络点,以便密切学术联系与合作。

2.争取于1998年启动《黄河断流对流域系统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在这一阶段,初步从海外和国内有关部门筹集少量启动资金,并有部分单位参与研究。

3.以启动阶段的研究工作为基础,真正发挥地学、环境、水科学和泥沙诸专业的长处及交叉研究的优势,争取在1999年或2000年开展由海内外科研工作者共同参与的重大科研项目《黄河断流对流域系统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资金筹集是否可考虑几种途径,即①改变传统筹资方式,实施资金筹集的多元化;②由不同地区的学者在本地区申请研究经费共同研究;③将本项研究课题纳入国家科委等部门的重要科技项目计划中。在启动阶段,主要侧重系统了解黄河断流的现状,需实地了解,掌握真实情况,基本摸清黄河断流引发的重要问题。在行动阶段,针对黄流断流原因、影响、对策方面最关键的问题,开展系统的、多学科交叉的、海内外联合的实质性深入研究,从深层次解决具有特殊科学意义的问题,提出缓解黄河断流及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黄河断流是一个新问题,是一个重大课题,由海内外青年学者共同开展这项研究不仅会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重大成果,而且也将对炎黄子孙共同关注的黄河及其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科)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